close

Kevin總夢想著能夠到和地冒險,像旅遊作家余秋雨在千年一嘆這本書一樣親見歷史,今天找到了這篇文章 "從西雙版納到大吉嶺的尋茶路",雖然不知道作者何許人也,但很筆調舒服中帶著悠遠,一種屬於心靈的寧靜冒險,夜深人靜時一杯帶著暖的奶茶,配上一篇像這樣的文章,剛好。

從西雙版納到大吉嶺的尋茶路

采茶

  幹邑被稱為生命之水;茶樹是南方之嘉木。看似一水一木,遠隔萬里,但白蘭地和茶這兩種飲品,其實都是從山野植物中萃取的精靈,是人類將時間和靈魂投入土地而得來的液體,是可賞可啜的古董。

 

西雙版納:瀾滄江畔最後的古茶園

 

  西雙版納的夏天並不像想像中那樣酷熱,雨季裏的雲彩總是繞著山腰走。從機場出來,經猛海縣翻過一個高高的山頭便是我此行的目的地景邁山。因為雨水,整片山突然都涼爽了下來。這裏是位於雲南南部瀾滄江兩岸現普洱市的景谷地區,茶樹的最早發源地之一。這裏曾經發現過具有1700 年歷史的古茶樹和野生化石,被一些學者證為茶樹之源。普洱當地傳說中,兩千多年前布朗族先民生活在這裏,在採集漁獵生活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樹葉,這種神奇的樹葉被認為是茶葉最早的雛形。而與布朗族一起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佤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傣族的先民,成為世界茶葉的發現和培育者。

 

  還有人這樣認為,茶葉的苗種就是從這裏經貴州向四川遷移,最終翻過秦嶺,越過長江來到江浙和福建一帶,並遠渡海峽登上臺灣島和日本列島的。但這樣的傳播路徑只是根據古藏典籍中隻言片語給出線索的一種推斷。茶作為影響世界的飲品,它的生命根源到底在哪里?西雙版納與多數東南亞國家一樣沒有四季,全年只有雨季和旱季。

乘坐特色蒸汽列车,出发

乘坐特色蒸汽列車,出發  雨季裏,每天如期而至的雨水將整個山林滋潤得青翠欲滴,綠色成為這裏的主色調。我想自己是沒有來錯地方,景邁是西雙版納乃至全國存留古茶樹最多的地區之一,可算得上名副其實的古茶樹博物館。柏聯普洱莊園的楊先生給我做嚮導,帶我進入景邁山腹地的古茶樹林中。車子從柏聯普洱莊園出發,行車不到十幾分鐘,柏油路便消失了。楊先生說,過去西雙版納樹齡在300 年以上的古茶樹曾經分佈很廣,初步估算有上百萬畝之多。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茶樹廣泛分佈在景邁、臨滄、思茅和猛海等地,這還不算雲南其他地方。上世紀50 年代後,為了追求產量,開始大量地砍伐古茶樹,栽種整齊劃一的臺地茶。上世紀80 年代後又有一批古茶樹被橡膠等經濟作物替代,慢慢古茶樹林才縮小到現在這個規模。

 

  古茶樹和臺地茶最大的區別是自然生長與人工干預。古茶樹並非純野生茶,也是被先人馴化過的茶樹。古茶樹在野生狀態下是根據自身的環境而成長,肥料養分都來自自然界。而臺地茶栽種整齊,培育者會對其進行施肥、除蟲、灌溉等護理工作,以此保持茶葉的產量和品質,但這也會影響茶葉自身的品質。

 

  莫幹村在景邁山的一處山谷窪裏,隨地勢起伏,傣族吊瓦木樓將整個山谷填滿。村邊有一座南傳佛教的寺廟。寺廟建築比周邊木樓稍高,但並不顯突兀。雨勢漸大,幾個身著黃袍的小僧人撐傘跑向火塘,給這個隱匿在大山深處的小村帶來幾許畫意。村中的農人淳樸,見有外人來,都紛紛招呼你進家喝杯烤茶避雨。西雙版納從上世紀80 年代後就成為旅遊的熱門目的地,但大多數遊客都是前往固定的景區景點參觀遊覽,很少前往普洱這一以經濟作物為主而不是以旅遊為主的地區。這也就保留了像景邁山這樣原汁原味的傣族村落。

 

  傣族人飲茶,先把茶葉放入土陶罐中,在火上烤幾分鐘,再加入熱水,待茶水沸騰便可飲用。這種飲茶方式稱為“烤茶”。寨子裏的老人說,這樣的喝茶方式已經延續了上千年,有客自遠方來都會用烤茶接待。我們在一家傣族人家避雨,主人用年初剛剛採摘的新茶招待。烹茶中這家老人告訴我,如果早來些日子,就能看到景邁山上祭茶祖的活動。那時,來自各個鄉寨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和哈尼族聚集在山坡上載歌載舞。哈尼族那時會唱起一首流傳千年的歌曲。

绿油油的茶园

綠油油的茶園  歌詞是祖先趴岩冷在臨終前訓誡後人的話。大意是,“我將離去,留何給後人,牛羊會死,金銀會無,留茶最好,世代相傳。”古老的茶樹被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稱做生命之樹。楊先生說,景邁山栽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居住於瀾滄江中下游兩岸的百越人和百濮人。現在的傣族是百越人的後裔,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是百濮人的後裔。傣族領主曾趴冷岩管理布朗族,如今景邁鄉芒景、芒洪及周邊的5 個布朗族村寨,村民都認為自己就是趴岩冷的後裔,他們與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一起祭祀趴冷岩,並將其尊為種茶的始祖。

 

  只要走進景邁山腹地,古茶樹幾乎遍佈山野。在村中長者和柏聯普洱茶莊園茶人的指引下,我在雨後的古茶林中找到了一株年齡已近1200 歲的古茶樹。如果是愛茶之人,見到這樣的茶樹時難免會心生崇敬。它略顯老態的身軀上依然在孕育新的葉片,蘭花附著在它的軀幹上在雨後的陰霾中綻放,空氣中彌漫著蘭花的香氣,這種香氣在之前寨子裏老人烹茶時的茶湯裏我們已經相遇過。此刻我才明白這葉片中所含味道的來源。古茶樹邊還散落著許多幾百年的茶樹,這些茶樹以最初人們將它們載植在此地的形態自由生長著,沒有人工刻意的雕琢排列,而是將一段關於香葉的歷史凝固在這裏。

 

出處:http://qcyn.sina.com.cn/travel/jqtj/2011/1010/11121455448_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Alwa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